找回密码
 注册
三肾网 首页 新闻资讯 查看内容

17年血透了1500次 患病工程师想重新上班

2009-3-29 16:05| 发布者: 宋3| 查看: 142| 评论: 0

    有着17年血透透龄,也是我市目前透龄最长的血透病人之一的刘明新曾是一位优秀的地质勘探工程师,患病以来,医院先后给他下达了5次病危通知书,然而,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他坚强地战胜了病魔,成为市人民医院透析肾友会的副会长,他对生活的态度感染了不少病友,被誉为病友们的“精神领袖”。

  昨(28)日,记者在市人民医院血透室见到了刘明新,乐观的他向记者吐露心声:“得病并不可怕,怕的是无所事事成天等死。我希望社会能给我们尿毒症患者一个回归社会的机会,提供一些特殊的岗位,让我们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的价值。”

  血透17年

  他希望再活10多年

  在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常有肾病患者在这里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今年46岁的刘明新便是在这里接受血液透析时间最久的一位。17年时间里,他透析已达1500多次,每个月他必须到医院透析10次。刘明新说,只要两三天没做透析,身体就会受不了,不但全身肿胀,还不停呕吐,“没办法,除了换肾,全世界只有这个最先进了。我想再活10多年,等我到了60多岁,我会写本书,将我的病中日记整理出版。”

  1984年,刘明新从原成都地质学院毕业分配到乐山矿产局207地质队任地质技术员,因为工作认真负责,他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1992年通过地质工程师的评审。

  1992年3月,刘明新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时,他的妻子怀孕已经6个月,妻子一夜之间头发白了不少,年仅29岁的他曾几度想自杀。“其实,当时我的工作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候,事业刚有点起色,总觉得失去那么多东西有点太失落。”幸运的是,刘明新查出尿毒症晚期的同年11月,在成都成功接受了肾移植手术。然而,手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这些药物产生的肝脏受损、转氨酶升高、糖尿病、眼睛模糊、头晕等副作用,给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1998年5月,刘明新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停药保肝脏和其它器官,继续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需要。此后,他重新开始了透析的日子。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溢血……一系列并发症让刘明新一次又一次被紧急送进抢救室。让人惊奇的是,医生先后下达了5次病危通知书,可刘明新都坚强地挺过来了。

  因为职业习惯,刘明新一直喜欢写日记,生病后他也如实地记录下了自己与病魔作斗争的点点滴滴,总结了一套抗击疾病的经验。在血透的日子里,刘明新结识了很多患同样疾病的病友,坚强乐观的他成为了病友们的榜样。“透析没有尽头,是终生的,放弃透析就是放弃生命。”刘明新说,在患病的十多年里,许多病友陆续离开,有的等不到肾源,有的熬不过透析难关离开,“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刘明新说,“我从来没拿自己当病人,从没想过放弃,我要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至少要再活10多年,等我血透达到30年,我打算正式出一本书,把这些年的抗病经历写下来。”

  不想等

  他渴望重回工作岗位

  市人民医院肾病科主治医师董建华说:“慢性肾衰竭病人创造生命奇迹,刘明新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他很乐观,依靠医学充分配合医护人员积极完成各项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血透病人大多不再工作,而外国许多血透病人白天上班,晚上再到医院边睡觉边做透析,第二天他们仍然是公司的精英、家庭的支柱。有些年轻人血透了还照样结婚生孩子,生活状态和国内的病人有很大的不同。

  据了解,刘明新自从生病后就离开了热爱的工作岗位,办理了病退手续,目前一次血透的费用是400多元,一个月至少做10次,尽管医保支付了大部分费用,但他自己每个月还是得支付500元左右。儿子正在读初中,爱人在一家超市工作,每月只有500元微薄的收入。“我其实是很想上班的,很想重新融入这个社会,不想就这么耍着等死。”刘明新说,患病后家里经济压力大过他的病痛压力,为了给他治病,家里已经欠下了几万元的外债,可自己有劲没处使,找不到工作。“我的专业资料和当年的勘探笔记都留着,我希望能重返工作岗位,把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活得更有价值。”

  刘明新呼吁,现在患尿毒症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希望社会能多关心一下这个特殊群体,为他们提供一些特殊岗位,让更多的尿毒症患者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给国家和家庭减轻负担,实现自我价值。

  在记者离开时,刘明新的血透刚好结束,他在日记本上亲笔写下了“肾衰命已薄,命薄又如何,但愿生命在,未尽事太多。”

  昨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207地质队党委副书记张建华,在刘明新生病期间,他曾给予其鼓励和支持。“我非常理解他想上班的心情,但在我们这种单位不太现实,这个我们也没办法。”张建华建议,像刘明新这样的病人可以选择从事些动脑不动体力的工作,既能谋得一份收入,生活也将更有意义。

  本报记者 吴薇

最新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三肾网 ( 晋ICP备12008740号 )

GMT+8, 2025-7-4 14:23 , Processed in 0.0286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