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三肾网 首页 生活养生 查看内容

走出糖尿病患者饮食与运动的误区

2009-4-27 21:23| 发布者: 宋3| 查看: 254| 评论: 0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报告,200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为2.46亿。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会增长到3.8亿。其中,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将近1亿,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人数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国。在近日由《健康财富》周刊和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共同举办的市民健康大讲堂上,华东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孙皎为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饮食、运动及预防并发症方面的详细讲解。

    糖尿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是一个增长中的全球危机。孙皎主任在讲座中指出,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初次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中,1/2存在心脑血管疾病,1/3存在高血压,2/3存在高血脂,糖尿病人卒中发病率约为非糖尿病人的4-5倍,3/4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然而,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又是可以积极预防的。2006年美国CDC报告:1999-2005年美国冠心病和卒中死亡率都下降了25%,主要归因于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国际上充分证据表明:ABCDE防线能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其中A是指Aspirin阿司匹林;B指Blood pressure控血压、Body weight控体重;C指Cholesterol控胆固醇、Cigarettes戒烟;D指Diabetes 控血糖、Diet 合理饮食;E指的是Exercise锻炼、Education 教育。

    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南

    孙皎主任强调说,饮食治疗是糖尿病全面干预的关键措施之一。饮食控制不好,可能导致患者肥胖、血脂更高、血压更高、需要打更多胰岛素或吃更多降糖药、糖尿病并发症增加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糖尿病患者如何规范饮食治疗?她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归结为四句话:"每天总量要量化,营养搭配合理化,食物种类丰富化,烹调过程清淡化"。

    控制总热量

    糖尿病患者饮食总量的控制原则是,使每天摄入的能量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加减10%为正常。

    表:糖尿病人每公斤理想体重所需能量(千卡/公斤)

    营养搭配合理化

    孙皎主任建议,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搭配为"60/25/15",即供给能量比例中碳水化合物60%,脂肪25%,蛋白质15%。

    碳水化合物应提供每日总能量的60%,包括谷类、糖类、水果类、部分蔬菜如豆类菜、淀粉类菜。全日碳水化合物总量及其分配,尽可能保持衡定,每日早、午、晚及加餐的碳水化合物量近似。简单糖类并非绝对禁用,但必须计算在碳水化合物总量之内。

    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30%以下,其中饱和脂肪酸应低于10%,限用动物油脂、奶油、黄油等。其他由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供给。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野茶油、橄榄油、低芥酸菜子油等。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鱼油、亚麻籽油、核桃油、芝麻油等。

    脂类,胆固醇需限制在每天300mg以下,糖尿病患者限用鱼籽、动物内脏、蛋黄3个/周。限用反式脂肪酸、起酥油等。改变烹调方法,多采用煮、蒸、拌、炖等。

    蛋白质每日应摄入的量大约1.0g/kg体重,其中动物蛋白应占1/3左右。

    食物类型多样化

    糖尿病患者主食选择宜粗细搭配,除了日常吃的米面,可多选粗粮,如荞麦、燕麦、小米,能供给丰富的B族维生素,而且其中的粗纤维对降糖、调脂、通便有好处。

    肉类选择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

    孙皎主任特别指出,花生、瓜子等干果其实是"看不见的油",糖尿病患者也不可以多吃。25粒花生米的热量相当于半两馒头,如果一定要吃干果,应减少主食的量。

    走出糖尿病的饮食误区

    1、糖尿病喝水多,所以要限制饮水。

    错!多饮水实际上是对体内失水的一种补充,不但不应限制糖尿病人饮水,还应鼓励他们多饮水。

    2、无糖食品不会升血糖。

    错!无糖食品可能没有蔗糖,但往往是碳水化合物构成,也是升血糖的。

    3、水果应该餐后吃。

    错!餐后吃水果可使餐后血糖水平更高,一般应选择两餐之间或下餐之前吃水果。

    4、多吃了食物只要加大口服降糖药剂量就可以消化掉。

    错!吃多了虽然可通过加大药量使血糖正常,但也可增加胰岛负担,并能引起血糖较大波动,另外,还可使血脂不易控制,并造成肥胖等。

    5、控制主食的摄入就等于饮食控制,饭吃得越少对病情控制越有利。

    错!饮食控制是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但控制某类是不合理的,过度控制还可引起低血糖及营养不良等。

    有些人认为,糖尿病是多吃碳水化合物造成的,其实并非如此。孙皎主任指出,糖尿病的罪魁祸首不是碳水化合物,而是热量摄入过多。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糖尿病发病率急剧升高的重要原因。2002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表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在55%-65%之间的人群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小于55%相比,超重、肥胖减少8%,糖尿病减少12%,高胆固醇减少18%,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多吃主食还能预防慢性病。

    为了降低谷类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糖尿病人可以多选择纤维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如燕麦、荞麦或其他加工不很精细的谷类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较高的食物与蔬菜等混合食用也可以降低血糖生成指数。还可以应用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谷类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糖尿病患者运动指南

    孙皎主任在讲座中指出,除了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也是防治糖尿病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合理运动,能减少身体的脂肪含量、保持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的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脏健康,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葡萄糖代谢,降低血糖。那么,糖尿病人该如何合理安排运动呢?

    安全锻炼必知的10个细节

    1、运动前做全面体检。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检测,了解自身对不同运动的反应,血糖不稳定时不做运动。自身胰岛素严重分泌不足的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极不稳定的脆性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肾病或眼底出血病变者不宜大量运动;收缩压大于180mmHg;血糖过高,大于14mmol/L;有严重的心脏疾病者;经常有脑供血不足者;肝功能不良、肾功能不良;有急性感染的糖尿病患者,暂时不宜运动。

    每次运动约40分钟左右,包括运动前准备活动5~10分钟;达到运动强度后,坚持30分钟;运动后的恢复整理5~10分钟。要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每周至少运动3天或隔天1次,要达到降低体重的效果,每周运动不得少于5天,终止运动3天,已获得改善的胰岛素敏感性会随之消失。运动后有微汗、发热感,肌肉微酸,稍有乏力,轻松愉快,休息后即恢复,血糖下降,是最适宜的状态。

    2、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运动量太少,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运动量过大,会造成对身体的伤害,使病情加重,所以提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爬楼梯、骑自行车、健美操、交谊舞及游泳等。快步走最为简便、安全,可作为首选的运动方式。运动时的最高心率(次/分)=170-年龄。

    孙皎主任说,徒步走路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方法,每天坚持,慢慢加速,速走更好。注意运动时脚踝部使身体前倾,不要用腰背的力,收腹挺胸,双眼向前看,抬起下巴,摆动双臂,肘部保持90°,由肩摆动,大步流星。另外,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足部对外界刺激不敏感,足部损伤后又不容易康复,因此不应赤足走石子路。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应避免接触性运动、屏气和升高血压的运动,如举重、拳击等,以防眼底出血或视网膜脱离。

    3、运动着装要轻松、舒适。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一双柔软舒适的鞋子。孙皎主任还推荐了一套能改善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布格运动法。方法是,坐在床边,双下肢垂直放在床沿边,双足晃动1分钟;平躺床上,舒展双下肢,抬高双足至与地平面平行的位置,保持1分钟重复5~10次。

    4、做好运动前、后的血糖监测。

    5、运动时注意补充水分。晨间运动最好避免雾天。不要在酷暑及炙热的阳光下或严冬凛冽的寒风中运动。不宜空腹时运动,如果餐后立即运动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应在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运动。运动中要注意饮一些白开水,以补充水分和氧的消耗。

    6、运动中若出现头晕、胸闷和心前区疼痛,足部疼痛及不适,应停止运动,马上就医。

    7、运动时携带糖果、饼干、果汁等能快速补充糖分的食品,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注射胰岛素与运动间隔时间至少为1小时,如少于1小时,应避免将胰岛素注射在经常活动的部位,如可将胰岛素注射在腹部。

    8、随身携带糖尿病病情卡,写上姓名、所患糖尿病类型、服用药物、家人联系方式,以备低血糖等急症时使用。

    9、运动后检查双足,即使是微小的破损,也要及时就医。

    10、运动必须与药物治疗、饮食治疗有机结合。

    走出糖尿病运动锻炼的误区

    1、做家务就不必再运动了。

    错!做家务不具有治疗运动连续性和运动量的概念,不能满足治疗所需要的运动量。调查发现,家庭主妇真正处于运动状态的时间每天大多不足两个小时,而且运动强度都较低。

    2、每天都很累再运动受不了。

    错!必要的运动量是糖尿病运动治疗的前提,除非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每天都感觉很累,说明血糖可能控制很差,更需要加强运动。

    3、凡是运动都有利于降血糖。

    错!对有严重并发症者,盲目运动可能加重病情。如果把糖尿病的治疗希望完全寄托于"运动",既不监测血糖、也不就诊,那更是有害无益的。盲目运动缺乏针对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应在医师指导下运动。

    4、越早起床运动效果越好。

    错!过早起床,可能会打乱您的生物钟,使体内节律性分泌的激素发生紊乱,从而引起血糖波动。每天的起床时间不宜早于清晨6点,而且每天起床的时间要基本一致。

    来源:《健康财富》周刊

最新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三肾网 ( 晋ICP备12008740号 )

GMT+8, 2025-4-19 04:59 , Processed in 0.0325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