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城市人群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已经超过了10%,40岁以上人群更高达18.7%。据推算,全国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可能有1亿多,城市中每10人就有一例。 然而,由于慢性肾脏病早期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直到出现明显浮肿、恶心、呕吐、贫血、高血压等肾功能不全症状时才就医,这时肾功能大多已基本丧失,进入了中晚期,甚至出现了尿毒症,失去了逆转治疗的机会。据调查表明,2/3的肾脏病人首次就诊时已出现肾功能不全,1/4的肾脏病人首次就诊时已达到尿毒症,因此,慢性肾脏病犹如“隐形杀手”,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已造成肾脏严重损害。 慢性肾脏病早期就诊率低 据江门市中心医院肾内科主任石晓峰介绍,慢性肾脏病是指经过血、尿、影像学或肾脏病理学检查证实存在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并持续3个月以上。“现今慢性肾脏病的高发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例如高盐饮食,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等关系密切,另外,还与劳累过度,压力过大与滥用药物息息相关。”石主任说。 石晓峰主任指出,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其起病隐匿,在肾脏病早期,病人大多没什么不适感觉。即使出现症状也是非特异性的,例如腰酸、乏力、食欲减退、夜尿增多等,这些症状一般都被视为劳累或者亚健康,很少让人联想到可能是慢性肾脏病在“作怪”,因此,慢性肾脏病的早期就诊率非常低。 中晚期慢性肾病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治疗代价非常昂贵,所以慢性肾病的早期发现就变得尤为重要。石晓峰主任建议,40岁以上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至少一年一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更要重视检查,可做尿常规和血肌酐的检查,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发生肾损害的机率较高,有30~40%的病人会出现肾损害,另外,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并发肾损害,其病情会大大加重,死亡率明显增高。“定期体检对慢性肾脏病的早期发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石主任说。 抓住慢性肾脏病的“端倪” 尽管肾脏疾病不明显,但如果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清楚它出现的“蛛丝马迹”,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了。 如果你出现了精力不充沛、睡眠障碍、眼睑或踝部浮肿、腰部酸痛、夜尿增加、尿中泡沫增多、尿色加深、高血压等,提示你可能患有肾脏病,要主动就医。 还有出现了食欲下降、恶心、口臭、面色苍白(贫血)、皮肤干燥、瘙痒、夜间抽筋、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等症状,就要高度警惕肾功能下降的可能,应尽快去医院检查。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保健方式 ●充分休息、适当运动:在肾病初期或病情加重阶段,如皮肤浮肿、尿少、蛋白尿、血尿增多、肾功能减退、血压明显升高等,应充分休息,甚至卧床休息,直至病情缓解。病情稳定后可适度锻炼身体,但应注意不可剧烈运动。要做到起居有节,生活有规律,防止熬夜和过度劳累。 ●注意自我保护,预防感染:任何感染都会加重肾病病情。 慢性肾脏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低,很容易感染,故应认真预防。感染部位常在呼吸道、泌尿系及皮肤。要避免受凉,在感冒流行季节不去公共场所,并注意口腔、会阴及皮肤等处清洁。 ●饮食调理:饮食以清淡为主,减少盐的摄入,蔬菜、水果适量,少食刺激性食物,戒酒,控制蛋白质的摄入。肾功能不全患者宜低蛋白、低磷、低钾、低嘌呤饮食,保证充足的热量,适当补充维生素,忌食动物内脏、贝壳类水产品等。水肿、尿少或高血压、心衰患者还要控制水的摄入。慢性肾脏病患者要学习科学的饮食知识,改变饮老火汤的习惯。切忌乱吃动物肾脏、补肾药材或保健品,肾没有必要刻意去补,往往会越补病情越重。 ●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慢性肾脏病是一类难以完全治愈的疾病,患者患病时间长,容易产生烦躁、忧郁、悲观等情绪,这会直接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影响病情控制。 ●养成正确的医疗观念:慢性肾脏病患者切勿有病乱投医,不要迷信偏方或被夸大其词的商业广告所误导。不要盲目奔走于各类大大小小的医院,这样往往得不到及时、科学的治疗。应及时去正规医院的肾内科明确诊断,然后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就诊、规律治疗。要坚持按时服药,不可自动停药或加药,否则会使病情恶化或产生副作用。 (本报记者 周运来) |
手机版|小黑屋|三肾网 ( 晋ICP备12008740号 )
GMT+8, 2025-7-4 17:19 , Processed in 0.0271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