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三肾网 首页 移植知识 查看内容

肾移植受者蛋白尿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对策

2012-2-16 18:10| 发布者: 宋3| 查看: 186| 评论: 0

摘要: 肾移植术后的长期蛋白尿将会使移植肾功能逐步减退, 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肾移植的长期存活。目前有关肾移植受者蛋白尿的发生机制及处理仍存在多个疑问,本文就此作进一步阐述。肾移植受者蛋白尿的发生机制 肾 ...
肾移植术后的长期蛋白尿将会使移植肾功能逐步减退, 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肾移植的长期存活。目前有关肾移植受者蛋白尿的发生机制及处理仍存在多个疑问,本文就此作进一步阐述。
 
肾移植受者蛋白尿的发生机制
 
    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异常是导致蛋白尿的重要原因。具有窗状结构的内皮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第一道防线。窗状结构孔径的变化直接影响血管的通透性,与内皮细胞关系最为密切的血管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其表面的受体与之相结合,影响内皮细胞的表型及其滤过功能。肾小球基底膜(GBM)包括IV型胶原、层粘蛋白和硫酸类肝素蛋白聚糖三层组成,GBM结构分子异常是导致蛋白尿的主要原因。足细胞及裂孔膜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是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主要因素之一。裂孔膜是一种跨膜结构, 由多种蛋白复合体组成,桥接相邻的足突,是肾小球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尿蛋白的产生与足细胞裂孔膜分子表达和分布异常密切相关,足细胞裂孔膜分子主要包括:Nephrin,Podocin,F-actin,α-actinin-4 和Synaptopodin。深入研究肾小球足细胞裂孔膜在肾移植后蛋白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可有助于发现治疗蛋白尿的新靶点。
 
肾移植后蛋白尿的治疗对策
 
依据肾移植受者蛋白尿的发生机制,寻求治疗蛋白尿的新靶点。本研究对105例肾移植后蛋白尿(≥1.5g/24h.),至少持续 >3个月的肾移植患者,应用雷公藤多苷(T II,n=55)和缬沙坦(ARB,n=50),观察雷公藤多苷和缬沙坦对肾移植后蛋白尿的影响。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均有显著地下降,T II组尿蛋白下降比缬沙坦组更加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雷公藤能改善足突融合,降低足突宽度;雷公藤能使足细胞表面nephrin和podocin表达明显增加;雷公藤能有效保护足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损伤,保护足细胞Synaptopodin、Podocin、Nephrin 的损伤。
 
总之,蛋白尿是肾脏受损的重要标志;肾小球足细胞损伤是肾移植后蛋白尿发生的重要机制;雷公藤对足细胞损伤具有很强的修复和保护作用。

最新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三肾网 ( 晋ICP备12008740号 )

GMT+8, 2025-7-5 12:04 , Processed in 0.0281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