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的成功有赖于两个方面的协调,一方面是合理地应用免疫抑制药物,适当抑制受者的免疫功能防止移植肾被排斥;另一方面是保持受者一定的免疫能力以预防感染的发生。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成功的肾移植即是这两方面平衡的结果。在移植早期的年代里,严重的感染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新型免疫抑制药物如FK506、骁悉、赛尼哌等的出现,免疫抑制方案的使用有了长足的进步,感染的发生率得到了明显的控制。据统计,自1984年开始应用以环孢素为主的免疫抑制药后,感染率下降至16.7%,感染的总死亡率为6.7%。但国外文献报道移植后第一年内死亡的受者平均仍在5~10%左右,其中半数死于感染,移植受者的死亡原因中感染仍居首位。 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各种感染中发生率最高、感染程度最重、死亡率最高的,因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肾移植受者的特殊免疫抑制状态,使得肺部感染的诊断及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具体概述如下: 感染发生的时间 某些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是术前就存在的,如:呼吸道有慢性炎症,有支气管扩张,或曾患过肺结核。因此,在移植术前必须常规拍胸片,反复多次作鼻咽分泌物培养。若多次患过口腔溃疡也要慎重考虑。术后的感染源主要是外来的,从统计数据分析,肺部感染大部分发生在术后半年及一年内。 临床特征 1.发烧为所有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最主要的症状,其特点为最高体温均超过38.50C,大多在夜间及上午发烧显著,午后大多降至正常。 2. 早期常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但如进展则会有气急胸闷症状,卧床呼吸频率>30次/min,同时伴有咳嗽咳痰。 3. 重症患者紫绀明显,并有肺泡呼吸音减低、呼气延长,少数伴有干、湿性罗音。 4. 早期胸片无特征性改变,重症期有双肺弥漫间质性病变或散在斑片阴影或毛玻璃状改变,严重者肺实变。 5. 某些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低蛋白血症。 病原体 病原体的种类主要分以下几大类: 1. 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等。 2. 真菌:热带念珠菌、曲霉菌等。 3. 病毒:主要为巨细胞病毒。 4. 结核菌。 5. 卡氏肺囊虫。肺部感染的病因仍以细菌为主,其次为真菌及病毒,近年来结核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也偶有卡氏肺囊虫的报道。 肺部感染的特点 1. 多于术后早期发病。术后早期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使患者免疫力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感染机会增多。而且在此期间感染的死亡率也高。 2. 病情重、发展快: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特征性表现,若未及时有效的处理,则病情发展迅速,往往会发展成呼吸窘迫综合征。 3. 双重和混合感染多:以往肺部感染多从单一病原体考虑,但从临床经验上看,往往存在混合感染,治疗上也要兼顾施治。 病原体的诊断 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断与治疗中,病原体的诊断是关键,但在感染初期常常难以做到,成为临床准确选择抗生素的障碍。要明确病原体,需多次行血、痰、咽拭子的细菌和真菌培养;疑为巨细胞病毒感染者,尚需行血巨细胞病毒抗原检测和CMVIgM及IgG的检测;疑为结核杆菌感染者,行血、痰、尿的结核杆菌检测,做结核菌素纯化蛋白测试。通过以上检测手段,多数病例能明确病原。在根据经验所选用的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常规检测手段不能明确病原时,应尽早考虑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一则可取分泌物培养或取活组织检查,可提高病原体的诊断率;二则可行局部药物治疗等。 治疗 近年来,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不断问世和人们对肺部感染认识的不断深化,尽管微生物及其耐药性在不断变迁,但人们仍然可根据临床经验和实验室资料选用抗微生物新药,使肺部感染的治疗成功率得以提高。总的治疗原则可分以下三个方面:1. 早期联合用药:由于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往往为混合感染,因此初期治疗即应及时给与足量、广谱抗生素和联合用药,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种类。2. 调整免疫抑制方案:肺部感染发生的重要原因即是免疫抑制过度,因此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和药物用量十分重要。要大胆地减少药量,在关键时刻,医师要“保命不保肾”。而经验显示,发生严重肺部感染的患者,即使短期内停用所有免疫抑制剂,也不会发生移植肾排斥反应。3. 加强支持治疗:发生严重肺部感染的患者,往往合并有低蛋白血症。及时的给予血浆或白蛋白,不但可使患者的抵抗力得以提高,而且可减少肺间质渗出,减缓肺部病变的进程。必要使可静脉应用免疫球蛋白,以加强免疫重建及替代治疗。 总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具有病情重、发展快、临床治疗困难的特点,应高度重视其预防。一旦发生应采取正确和有力的综合治疗措施,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感染,降低治疗难度及病死率。 |
手机版|小黑屋|三肾网 ( 晋ICP备12008740号 )
GMT+8, 2025-7-5 12:34 , Processed in 0.0401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