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三肾网 首页 医疗信息 查看内容

“院士三兄弟”续写传奇人生

2008-2-29 20:15| 发布者: 宋3| 查看: 216| 评论: 0


      院士兄弟黎介寿(左)和黎磊石(右)
    高铭华摄    


  院士三兄弟,左起:黎磊石、黎介寿、黎鳌(已故) 回访风云人物
    新华报业网讯  1996年6月10日,《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本报记者和通讯员采写的通讯《中国院士三兄弟》,报道了黎氏三兄弟的事迹,还配发了大幅照片。
  [人物档案]黎氏三兄弟是湖南浏阳人。大哥黎鳌,中国烧伤学创始人、原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二哥黎介寿,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弟弟黎磊石,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创始人,国际著名的肾脏病学者,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更巧的是,黎介寿和黎磊石现在还同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
  可惜,大哥已先“走”了
  繁华的南京中山东路上,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东侧,一幢古朴典雅的4层小楼,左侧是黎介寿院士主持的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右侧是黎磊石院士领导的南京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
  记者近日来到这幢楼,81岁高龄的黎磊石院士神采奕奕,欣然接受记者的采访。
  在当年的报纸上,黎氏三兄弟笑容满面,大哥黎鳌站在中间,亲切地挽着两个弟弟。看着报纸上三兄弟其乐融融的合影,黎介寿院士露出了微笑:“那年南京军区给我们开庆功大会,正好大哥来南京,所以我们三兄弟得以相聚。”接着他叹息道:“可惜大哥1999年去世了。”
  从11年前本报的这篇报道说起,院士兄弟打开了话匣子。
  医学的苍穹,三星并耀
  黎鳌是我国烧伤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大胆创新,用暴露疗法,救治了许多烧伤面积超过80%的病人;经过10年的攻关,对吸入性损伤这一世界难题提出了创造性的救治原则,令国际烧伤学界刮目相看。
  1994年3月12日,黎介寿成功地进行了亚洲第一例人体异体小肠移植手术。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大会上,世界著名外科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德瑞克对黎介寿说:“你是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我们敬佩您。”
  10年来,黎磊石带领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的一批专家,攻克了狼疮性肾炎治疗、肾活检病理检查、连续性血液净化等多个世界性临床医疗难题,为世界肾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第十七届国际肾脏病大会上,黎磊石当选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成为我国惟一荣膺这一荣誉的专家。
  年逾八旬,仍在阔步前行
  肠外瘘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死亡率曾高达50%—60%。黎介寿从控制感染、肠液管理等研究入手,对这一世界医学难题发起冲击。
  “能不能用胶水把肠子瘘口粘合起来?”他萌生了大胆设想。于是,他拿起刀在自己的身上进行试验……
  攻克了感染、营养、肠液管理等难关,肠瘘治疗终于获得重大突破。随后,黎介寿又将一系列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使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放射性肠炎等患者治愈好转率达96.4%。目前,南京总医院普外科已成为国内惟一的肠瘘治疗中心,形成了肠瘘、移植等12个临床医学研究方向。
  哥哥黎介寿在自己身上开刀做试验,弟弟黎磊石则不顾生命危险勇尝毒草。为证实雷公藤对肾炎的疗效和临床安全性,黎磊石用雷公藤煎汤,大胆试服,并将雷公藤成功推广到临床治疗,使慢性肾炎有效治疗率达84%,这一成果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16岁的哈尔滨姑娘小唐,患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功能衰竭,在国内多家大医院治疗一年多时间,尝试了所有能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仍没有好转。母亲不死心,找到了黎磊石,一下子跪下来;“黎院士,救救我的孩子吧!”
  黎磊石把目光锁定在肾移植后抗排异新药“骁悉”上。但是,用“骁悉”治疗狼疮性肾炎,在国际上还没有先例。他反复研究、大胆创新,用药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半年后,女孩的肾功能恢复正常。
  “你只要开始学习医学,就将永无止境。”——在医学的大道上,年逾八旬的黎介寿和黎磊石两位院士,仍然在阔步前行……
本报记者 宋金萍

最新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三肾网 ( 晋ICP备12008740号 )

GMT+8, 2025-4-19 21:04 , Processed in 0.0317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