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9月 第39卷 第5期)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王长安 |
|
1998年至2000年,本院共行人异体肾移植术291例次,全部按照HLA配型选择供受体,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91例次肾移植中,男172例次,女119例次,年龄14~71岁,其中亲属供肾肾移植19例,2次移植29例,3次移植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30%261例次,PRA30%~50%21例次,PRA>50%9例次。HLA配型:零错配1例次,1位点错配10例次,2位点错配31例次,3位点错配89例次,4位点错配141例次,5位点错配16例次,6位点全错配3例次。 1.2 方法 HLA配型采用HLA SSP方法[1],美国莱姆德公司试剂板。取肾采用整块切取法,热缺血时间(3.5±1.0)min,植肾于右髂窝252例次,于左髂窝39例次,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环孢素加骁悉(或咪唑立宾)加强的松三联用药,环孢素用量为5~7mg/(kg·d),抗急性排斥治疗应用甲基强的松龙针加OKT3针。PRA>30%的致敏患者,查出其致敏位点,HLA配型时避开致敏位点。亲属供肾肾移植时,根据亲属HLA匹配情况,选择相对匹配率高的供体。 1.3 结果 291例次中,HLA配型≥2位点272例次,占93.5%;术后3个月内至少发生1次急性排斥反应44例次,发生率15.1%,经抗排斥治疗后逆转34例,逆转率77.3%;10例抗排斥治疗无效,切除移植肾,其中6例因并发症死亡,1a人/肾存活率达97.9%/96.5%。HLA配型≤2位点19例次,术后3个月内至少发生1次急性排斥反应5例次,经抗排斥治疗4例逆传,1例无效,切除移植肾,1a人/肾存活率达90%/92%。 PRA>30%的30例次致敏患者中(最高达85%),术后1例次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8例次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发生率30%,经抗排斥治疗5例次逆转,3例次移植肾失功。 亲属肾移植19例,HLA零错配1例(单卵双生),2位点错配2例,3位点错配16例(均为父或母供肾)。术后无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2周后肾功能恢复正常,1a人/肾存活率100%/100%。 2 讨论 组织配型是决定移植肾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1],本组大部选用HLA匹配≥2位点进行移植前供体筛选,术后急性排斥率降低,1a人/肾存活率提高,既考虑到了HLA配型对移植的重要影响,又能使受者及时找到供体,不仅降低了肾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发生率,而且为肾移植长期存活提供了理论基础,许多报道表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与早期的排斥反应密切相关。 抗淋巴细胞抗体的存在是引起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2]。致敏患者应用HLA配型技术[3],有效地避开致敏位点,选择HLA匹配率高的供体,且由于术前重视、免疫抑制剂强化应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明显降低,本组致敏患者同样获得了成功的肾移植,提高了生存质量。 在亲属肾移植中,能够在亲属中选择更加适宜的供体,降低了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提高了人/肾存活率,还可降低免疫抑制剂用量,降低了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而且节省了费用。 作者只将HLA配型与肾移植近期存活作了总结,至于对长期存活的影响尚需观察。总之,在肾移植中,合理应用HLA组织配型,能够有效地提高人/肾存活率[4],减少并发症,降低移植费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