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草药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在许多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较好的临床疗效,在肾脏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应用得比较普遍。由于
6 s: T8 ^; m# C% W中草药是天然物品,不是化学合成,许多中草药甚至可当食品服用,大多数人都认为中药的副作用少,甚至无副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一些中草药进行了先进的生化分析和实验研究,以及近几年来国内外临床医学杂志上连续报道个别中草药引起的肾脏损害后,有关中草药的毒副作用也就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中草药引起肾损害主要表现为小管间质损伤或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多数病例出现慢性间质性肾炎症状,表现为贫血和肾功能衰竭,2/3病人有高血压,而没有明显的蛋白尿,尿沉渣检查无任何异常发现。亦有些病情比较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临床医生应该重视这类问题,在肾脏病治疗过程中使用中药亦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不可滥用。, |( k% q3 O, }9 q6 u) K
综合近年来的有关报道,对肾脏有毒副作用的中草药有如下几种。! ?6 I3 @+ U! A9 u* y9 {
(1)木通:性味苦、寒。有清热利水通淋,清泄心火,通乳,利痹的功效。所含木通皂甙被解后得常春藤皂甙元等,小剂量(3—6g)有利尿作用,大剂量可损害肾小管,导致其上皮细胞坏死,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2 G s/ a, D7 ~5 ]/ g- \, E! _ (2)草乌:性味辛、温,有毒。能祛风湿,散寒止痛。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以乌头碱毒性最强,内服0.2mg即可中毒,3~4mg可致死。主要经肾脏及唾液排出,生用易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故多经过炮制后入药。长时间久煎(3—4h以上)后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仅为原生物碱的0.02%~0。05%,故草乌入药应先炮制,并先煎半小时左右。- p1 Y1 i. r% p7 `
( 3)雷公藤:性味苦,有大毒。有杀虫,消炎,解毒功效。其根、茎及嫩枝叶均有毒,根皮毒性较木质部大.其含有毒的成分为混合五种生物碱的雷公藤碱及3个有显著细胞毒性作用的二萜环氢化物。中毒剂量可引起肾小管细胞变性及坏死,肾曲管上皮轻度脂肪变性,患者往往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1 W/ w, A9 ^$ t6 I- j
(4)·益母草:性味辛、微苦、微寒。有活血调理,利水消肿,凉血消疹的功效。含益母草碱、水苏碱等多种生物碱。该药毒性较低,临床用量常偏大,中毒后可引起多器官出血性休克、肾功能衰竭。1 e$ H' e/ M6 H3 o: B* S
(5)苍耳子:性味辛、苦、温。有祛风解表,通鼻窍,祛风除湿,止痒的功效。苍耳全株有毒,以果实最毒,嫩叶比老叶·毒。其主要毒性成分可能是果实中的一种甙类物质,它含有毒蛋白,能损害肾脏及心、肝等内脏实质细胞,使之发生混浊、肿胀、坏死,并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引起广泛出血。药用量干品大于30g或苍耳子多于10枚均可引起中毒.4 W& l7 a+ w& k
(6)鱼胆:胆毒鱼类的鱼胆含有胆汁毒素,可引起肝、肾、脑的细胞广泛中毒坏死,使肾血灌流量不足,引起少尿或无尿,从而导致肾功能衰竭。( W9 l$ z I& g6 Z
(7)天花粉:性味苦、微甘、寒。有清泄肺胃,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的功效。含有皂甙、蛋白质等物质。实验证明,天花粉蛋白可使肾实质细胞变性,近曲小管大片坏死,且剂量越大,上述损害越严重,故有肾脏疾病时应忌用天花粉蛋白( j/ r1 @/ T, x8 n2 C
(8)蜈蚣:性味辛温,有毒。能熄风解痉,祛风止痛,攻毒散结。其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常因异体蛋白质过敏或超量服用造成肾脏损害甚至肾功能衰竭。
+ T8 {: L# o+ D' J 除上述中药外,尚有苦楝皮、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兜铃、土荆芥、使君子、威灵仙、大风子、芦荟等均可引起肾脏损害,其中部分有导致中毒死亡的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