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3|回复: 0

生活家疾病库:肾血管性高血压应该如何治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5 19: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身体就像一台神奇的机器,当这台机器的某一部分出现问题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一些小状况来提醒我们的注意。然而,每天忙碌的生活是否让你对这些健康警报视而不见了呢?生活家小编特意为繁忙的你搜罗了全面的疾病知识,希望能够让你的每一天都过的健康愉快。
  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和中西医结合,可从三方面进行,即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各种疗法具有其特定的作用和局限性。对任一病例的处理则视其具体病情而定并可联合应用。治疗目的在于恢复足够的肾血流量,控制或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以达到缓解症状和促进全身健康的复原。   
  (一)内科治疗 对不宜或不能作手术治疗的病例采用内科治疗。多数患者经全身治疗和药物应用可使血压有所下降。对需行手术者,内科治疗也是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的重要措施。   
  内科治疗包括全身性摄养、饮食疗法、水分和钠盐适当控制和药物应用等。降压药物大致可为以下几种:
  ①排钠利尿剂;
  ②交感神经抑制剂;
  ③血管扩张剂
  ④钙拮抗剂。
  选用合理药物治疗方案时,则应根据病因的病理生理基础。Streeten等综合文献资料,认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多属于肾素依赖性,经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可使血压明显下降。charer也指出肾素的过多产生是此症的主要原因,而血容量增加或钠潴留多与晚期肾功能衰竭的高血压有关。并引证某些血管减压物质(前列腺素)缺如和自主神经紊乱与此症有关。Zwifler进一步提出,虽然所有抗肾上腺素能药物都可抑制肾素分泌,但β-阻滞剂最为有效,如心得安、可乐宁、甲基多巴、胍乙啶等。若单用β-阻滞剂不能控制血压,应加用利尿剂。若对侧肾功能有严重损害致使血容量增加为高血压的主要原因,速尿为选用药物。近数年来,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日益受到注目,因可阻断AI转化为AⅡ。继SQ20881之后,口服SQ14225(商品名巯甲丙脯酸,(captopril)取得良好疗效,但此药可因分子中含有硫氢而产生某些副作用,如皮疹、中性白细胞减少、蛋白尿等。1982年以来,苯丁酯脯酸(enalapril)只要用小剂量每日10~20mg即能控制血压,而无SQ14225的副作用。   
  (二)外科治疗 自5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肾动脉重建手术陆续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肾血管性高血压一般多行外科手术治疗。除少数病例外,患肾切除术目前已很少进行,而根据具体病变选用各种肾血管重建手术。这是因为:
  ①此术可保留有功能的肾组织,减少对侧肾功能代偿失调的威胁,并可保留释放抗压物质的组织;
  ②此术可挽救所谓之"健全或较好的"对侧肾,而肾切除术则切除尚有一定功能的患肾,理由是一侧肾动脉狭窄引起高血压时,加压因子使动脉正常大小的对侧肾遭受其影响,产生一定的不可逆转的血管性变化,而患肾可因其肾动脉狭窄受到较好的保护;
  ③此术如不成功,可行第二次手术包括肾切除在内,而肾切除术是决定性的,除非证实患肾已完全萎缩而无功能才进行;
  ④此术可用于双侧肾动脉狭窄的病例。   
  另一方面,肾血管重建手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三个原因:
  ①对肾动脉病变造成解剖和功能改变有了确切认识,故手术指征明确;
  ②手术方法选择适当且操作技巧提高,包括体外肾内血管重建术;
  ③根据病因、肾静脉肾素比值测定以及分肾功能试验可以正确估计手术效果。   
  肾血管重建术的开展迄今约有30余年的历史。1954年Freeman首先报告采用动脉内膜剥除术治愈1例肾动脉栓塞。1955年Hurwitt进行脾肾动脉吻合术治疗1例左肾动脉阻塞获得成功。1956年Poutasse应用自体动脉移植治疗1例双侧肾动脉狭窄。1960年Morris和Debakey选用旁路手术(by-pass operation)作为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方法。嗣后其他手术,如自体血管和人工血管移植、动脉片状增补、肾动脉再植、肾自体移植等法续有报道。迄今为止,肾血管重建手术的方法很多,各有其特点;在治疗时应结合具体病情选用最适宜的手术方法。   
  现将实际应用中几种主要的肾血管重建术简述为下:   
  1.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thromboendarterectomy)适用于肾动脉开口或其近端1/3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内膜增生病变。   
  2.旁路手术(亦称搭桥手术 by-passoperation) 适用于肾动脉狭窄伴有狭窄后扩张的病例。
  3.脾、肾动脉吻合术 适用于左肾动脉狭窄性纤维肌肉增生病变,要求脾动脉有足够的大小,可从术前主动脉造影看出(近年来,有多篇报道提出以肝、肾动脉吻合术治疗右侧肾动脉狭窄,获得良好效果)。   
  4.肾动脉狭窄段切除术 适用于肾动脉局限性纤维肌肉增生,狭窄的长度在1~2cm以内。   
  5.病变切除及移植物置换术(resection and graft replacement)适用于肾动脉狭窄长度超过2cm的病变。   
  6.肾动脉再植术 适用于肾动脉开口异常或肾动脉开口水平的腹主动脉内有斑块硬化病变,切断肾动脉后将远端再植于附近正常的腹主动脉。   
  7.自体肾移植术(auto-renoransplantation)在肾蒂近端切断肾动脉和肾静脉,保留较长的正常血管。将肾置于4℃盐水中冷却,用4℃肾脏灌注液注入肾动脉,直至肾脏呈均匀的灰白色、肾静脉流出液完全澄清后冷却。一般将此肾移植于同侧髂窝,但也有移植于原来肾窝者。
  近20余年来,不少文献相继报道60~80年代期间外科手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效果;总的趋势是治愈率提高,改善率亦有增加,死亡率明显减少。报告中有一共同点即肾切除术均在早期施行的。1971年Woods和Williams综合报道1962~1967年间12组肾血管性高血压外科治疗的结果。在1045例(肾切除术248例、血管重建术797例)中,治愈率平均47%,改善率29%,手术死亡率6%。1975年MacGregor收集了文献中2281例外科治疗的结果,治愈率50%,改善率30%,死亡率4%。1984年Stanley综合分析11个中心在1958~1980年期间共2460例手术结果,治愈率介于37~66%,改善率19~54%,失败率9~3.5%,手术死亡率低于0.5%。Dean(1985)综合1979~1984年期间706例手术结果。从病因分析纤维肌肉增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愈率分别为55~77%与9~40%;改善率为19~39%与47~72%;失败率为1~1.3%与7~28%。显然纤维肌肉增生组优于动脉粥样硬化组;在后者局限性病灶优于弥漫性病变。   
  一般而论,小儿患者的疗效较成人为高,治愈率为58~85%,改善率7~24%,失败率0~7%。   
  在我国,60年代起陆续发表论文报告。早期阶段,单侧肾动脉狭窄引起高血压多行肾切除术或部分肾切除术,血管重建术中以旁路手术为主。近期疗效虽较满意,但长期随访证实相当部分病例出现吻合口再狭窄,显然与我国肾血管性高血压以多发性大动脉炎为最多见的病理基础有关。1976年上海华山医院报告22例自体肾移植术治疗结果。在经长期随访20例中,血压正常者14例,改善者4例,无效者2例。1984年对122例肾血管性高血压治疗结果作了分析,得到长期随访(1~22年,半数在5年以上)者有105例。内科治疗30例中,生存者仅10例,血压仍在高水平;肾切除术及部分肾切除术者有18例,术后血压曾一度恢复正常,以后又复升高;血管重建术有25例(大多为旁路手术),大多数近期疗效良好,少数血压又复升高,其中两侧(术后3年及16年)重复了血管造影证实旁路手术吻合口再狭窄。分析可能因素有:腹主动脉炎性病变再度发展和吻合口处移植人工血管产生异物反应或自体静脉发生萎缩。脾、肾动脉吻合术效果不佳,可能与脾动脉灌注压力低有关。自体肾移植术48例(包括上海华山医院22例)中,4例伴发腹主动脉瘤均死亡(1例术后死亡,3例分别于术后5、13、19个月死于其他原因),血压维持正常者28例,明显好转者12例,4例血压下降不满意,故总有效率为83.3%。目前,在我国已普遍推广应用自体肾移植术,据不完全统计达212例包括两组分析,近期效果分别为82%及95.2%,远期效果为79.8%。我们认为,在我国,自体肾移植术在一般情况下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首选手术方法,因有以下优点:①避免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故在吻合口处不发生异物反应或萎缩性变;②大动脉炎一般不致影响髂内动脉,因此移植肾得到充分的血供;③手术野显露良好,易于操作;④两侧病变也属适用。但当下肢血压低于上肢时,应先行腹主动脉狭窄或动脉瘤的远近两端的旁路手术再作自体肾移植术,否则难于收效。

手机版|小黑屋|三肾网 ( 晋ICP备12008740号 )

GMT+8, 2025-7-4 11:18 , Processed in 0.0322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