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孢素的应用使人/肾存活率有了显著提高,但CsA肾毒性却成为移植肾功能减退的重要因素之一。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减退通常由急性排斥、慢性排斥、CsA导致的肾毒性以及其它肾脏疾病引起[3,4],临床上若急性排斥合并CsA肾毒性或慢性排斥合并慢性CsA肾中毒时则难以鉴别。 急性CsA中毒的诊断可通过监测血中浓度加以判定,但CsA慢性肾毒性的诊断则比较困难,因为15%患者的CsA血浓度在正常范围[5],因此常需借助于病理检查。CsA导致肾脏出现葱皮样变(或片状纤维化)和玻璃样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6],在肾小管上皮出现空泡样变性,有时在线粒体内出现粥样小滴。本组7/11例(63.6%)患者HE切片中,出现不同程度肾小管上皮空泡样变性、玻璃样变和肾小管萎缩等病理改变。这些变化说明CsA已对移植肾上皮细胞造成了损害[7,8]。然而,这些病理变化缺乏特异性,因此,很难单纯依赖普通的HE染色方法将其与排斥反应鉴别[1]。 因此,我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在组织中直接定位检测CsA,以探讨CsA肾毒性在移植肾功能减退中的作用,为临床调整环孢素的使用提供参考。本组11例移植肾功能减退患者中,9例明确诊断为慢性排斥(81.8%),其中6例(66.7%)检测到CsA。即这6例慢性排斥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慢性CsA肾中毒。另外2例CsA阳性患者中,一例诊断为早期急性排斥,CsA血浓度超过正常值仅1次,经调整免疫抑制药物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另一例病理检查排除排斥反应,但出现肾小管上皮变性、腔隙扩张,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等CsA慢性肾毒性的病理改变,而且CsA血浓度在短期内多次超过正常范围,因此,慢性CsA肾中毒的可能性较大。 Jette等[1]报道CsA能够诱导多药耐药蛋白(P-gp)的表达增加,而对肿瘤细胞CsA则能够阻止细胞P-gp表达,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因此,我们检测了本组病例肾穿组织P-gp表达的情况。结果显示,本组81.8%(9/11)的病例有P-gp表达,同时有P-gp和CsA表达的病例占63.6%(7/11例)。这可能是因为CsA作用于移植肾组织,诱导P-gp的表达增加,从而发挥P-gp蛋白“泵”的功能,以将环孢素排出细胞外而达到对细胞解毒的作用[1]。这一现象提示,通过监测移植肾组织中P-gp的表达,可以间接反应CsA肾毒性的情况。 |
手机版|小黑屋|三肾网 ( 晋ICP备12008740号 )
GMT+8, 2025-7-6 17:46 , Processed in 0.0274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